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引领|教科院林森博士与附高新教师谈校本课程开发
发布时间:2022-05-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教科院附属高中

  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增强我校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他们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助推我校“文靖课程体系”的建设,我校开展了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活动。

  5月17日,我校新教师培训系列活动第三讲如期开讲。常州市教科院校本课程教研员林森博士应邀为我校教师做了题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的专题讲座。学校全体新教师、中层及以上干部参与了本次培训活动。

  林森博士分别从“逻辑的起点、逻辑的运演、逻辑的分殊”三个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谈及“逻辑的起点”,林森博士指出:国家课程标准与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林博士追溯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从1949年拉尔夫·泰勒提出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到1996年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再到21世纪以来崔允漷、廖哲勋等著名学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学术研究。林博士还结合最新出版的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表明了“目标导向模式”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与意义。

  谈及“逻辑的运演”,林博士展示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典型案例。林博士指出校本课程的介绍要面向学生,提出了校本课程目标编制的三条准则,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也并非教材的课时划分,而是基本经验的结构化。在课程评价方面,林博士指出:当前的课程评价是以课程目标为根本指向来进行的,校本课程评价要注意与课堂教学评价相区分。

  谈及“逻辑的分殊”,林博士分别介绍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运用的三种主要逻辑,阐明了三种开发逻辑的区别、习得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林博士指出:校本课程开发逻辑的不恰当运用是当前校本课程出现偏颇的根源所在。

  校本课程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此次培训,各位新教师获益匪浅,他们将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培训心得体会

  林博士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讲解,弥补了我在此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预备役教师,我需要深耕教学,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未来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语文:牛亚双)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以内在逻辑作为支撑,校本课程的逻辑应是“教学逻辑”与“理论逻辑”相融合后形成的“实践逻辑”,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

  (生物:江铖昱)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评价的设计都需要具体,切忌普适性。

  (英语:贾怡蓝)


  校本课程并不是学科的简单延伸,而是存在着“理论—教学—实践”的建构逻辑。我们需要注意区别“校本课”和“校本课程”的不同,跳出学科化的困境,更加深入地实施校本课程。

  (历史:沈博阳)


  校本课程不应该成为“师本课程”,而应该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跳脱出“合法性困境”,诸多努力还得落实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力争开发出更具特色化、人性化的校本课程。

  (物理:周  帆)


  校本课程彰显着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需要教师不断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逻辑”,推动校本课程高品质发展。

  (美术:胡  钠)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单纯站在教师角度考虑如何教,而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制定恰当的课程目标与评价方式,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浮于表面的教学。

  (数学:徐炘怡)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区分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要跳出自己在教学领域的舒适圈,要将理论与教学结合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构建课程开发的“实践逻辑”

  (化学:丁彦霞)


  撰稿:孙超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