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基于TPACK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建构与应用研究”的开题论证书
发布时间:2023-11-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武艳云

附件4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规划

备案课题开题论证书

 

 

 

 

 

 

 

 

 

        基于TPACK的中学英语信息化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与应用研究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

 

             2023-11-22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〇二一年一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20231122日,在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级中学,本课题进行开题活动。常州市教科院王俊、潘正凯、章湉博士作为评议专家主持答辩,课题主持人武艳云进行开题汇报,其他成员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基于TPACK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建构与应用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意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KoehlerMishra2005年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它们相互交融,构成了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这些知识要素指明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所需专业知识的内容属性和发展特征,为我们考察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知识提供了重要框架。

2.信息化教学: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融合发展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思路及其策略体系。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即“教学信息化”,即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众多研究均表明,TPACK是考察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框架,测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工具,设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重要依据(Koh2019;董艳等,2019;张哲等,2017;张倩苇等,2016)。在国内外外语教育研究界,众多学者开始采用TPACK框架考察教师的技术运用水平、研发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Voogt & Mckenney,2019Horlescu2017;张凤娟等,2015;王琦,2014)。2019年,国际英语教育专家RahimiPourshahbaz的专著《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aue TeachersTPACK》出版,系统探讨了英语教师TPACK的特点,TPACK与各类外语教学法的关系,以及各种个体变量(如技术态度、技术素养、技术焦虑)等与TPACK的关系。尽管如此,外语教育界有关TPACK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实然”状态的考察和评估,而缺乏“应然”状态的谋划及其达成路径的建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趋势,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旨归,尝试利用TPACK理论建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框架,并通过持续的课堂实践应用不断地加以改进和优化。本课题将从课堂设计的层面,将TPACK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流程,引导教师通过教学环境的系统考察和信息技术的理性分析,积极、合理地将技术潜势(affordance)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相互匹配、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技术的促学功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实践。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具有如下重要价值:

1.在理论上,结合中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英语教师的TPACK内容特点,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和指导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我们将进一步明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明确英语教师技术能力发展的具体目标。

2.在实践上,将TPACK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并通过多主题、多轮次的课例研究,不断地予以改进、优化,提升其有效性,为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支架。当前,英语教学领域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仍然局限于理论的建构、理念的宣传、模型的推广,鲜有教学实践操作模式的建构。本框架契合英语课程发展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他们的教学创新提供切实的实践指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考察英语教师TPACK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形成英语教师TPACK框架,即“ELT-TPACK”。

2.基于ELT-TPACK框架和课堂实践应用,建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包括任务、流程与模板)。

 

为了实现以上两大目标,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全面梳理TPACK理论的缘起和发展,特别是外语教育界TPACK理论的应用现状和不足。

2.结合中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建构英语教师TPACK知识框架,即ELT-TPACK,借此进一步明晰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

3.根据ELT-TPACK框架,设计相应的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工具,了解区域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4.在教学设计层面将ELT-TPACK操作化,将其核心要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任务和设计步骤,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模板,并开展实践应用和改进。

5.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的成果,编制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课堂观察量表,进一步指导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和改进。

其中,第2点为难点内容,所建构的ELT-TPACK框架将作为后续教学实践研究的关键理论指导,其科学性、合理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后续研究任务的成效。第4点为重点内容,主要是围绕所提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应用与优化,并基于实践反馈不断地对所提ELT-TPACK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进行改进,这构成了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部分。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采用“理论建构——现状调查——设计应用——反思改进”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建构”基于文献的梳理,形成教学设计所需的ELT-TPACK理论;“现状调查”根据ELT-TPACK形成测量工具,了解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特点、水平和不足;“设计应用”将ELT-TPACK理论转化为具体设计任务、设计流程和设计模板,并展开课堂实践应用;“反思改进”贯穿所有过程,基于实践反馈不断地开展理论修正和实践优化。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阶段一(2023.8-2024.1)理论建构: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辨,系统梳理外语教育领域TPACK理论的应用现状,并基于中学英语课程特点与内容的判断,建构英语教师TPACK理论模型,即ELT-TPACK。适当采用比较研究法,了解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TPACK模型,为本研究提供启示和参照。

阶段二(2024.1-2024.7)现状调查: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教育观察法,根据ELT-TPACK理论编制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工具并展开调查,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特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提供方向指引。

阶段三(2024.8-2025.1)设计应用:采用行动研究和课例研究等方法,围绕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将ELT-TPACK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任务、流程,并编制具体的设计模板和课堂观察量表,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活动,通过实践的迭代优化,不断优化ELT-TPACK理论及教学设计框架。

阶段四(2025.2-2026.7)反思改进:基于一年的课堂实践研究,全面、系统梳理所建构ELT-TRACK理论和教学设计框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其依据、特点和操作事项,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及优秀教学案例集。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TPACK理论为我们考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应具体的专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目前的相关研究过多侧重于利用TPACK理论进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要素的考察、应用水平的测量和技术培训课程的设计,鲜有研究将TPACK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直接指导理论,探讨如何借助TPACK建构教学设计的流程和框架。实践上,TPACK框架所包含的“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等要素,无不指引着教师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学科知识的呈现与传授、如何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构成了教学设计时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构成了设计任务的内容标靶。所以,我们认为,TPACK具有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品性,能够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框架。

2.TPACK理论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学科领域的具体化。不同学科领域学校课程往往具有不尽相同的育人特点和属性。作为一般性的教师知识理论,TPACK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普适性。然而实际情况是,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的水平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就提醒我们,需要根据中学英语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建构“英语教师TPACK框架”,即本研究所欲建构的ELT -TPACK。唯有此,才能确保后续教学设计框架研究任务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基于ELT-TPACK所建构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既能彰显TPACK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优秀品性,又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确切、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参照,帮助他们快速形成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敏锐意识、专业判断和实操能力。这也体现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诉求:基于课题研究,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操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研究意识、创新思维和改革自信,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事、成人。

4.目前,中学英语教学领域尚缺乏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本研究将致力于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的打磨和积累,以期通过案例集(电子书或专著)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国内(外)外语教育领域TPACK研究综述

论文

2024. 2

中学英语教TPACKELT-TPACK框架研究

论文

2024.8

中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24.2

基于TPACK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论文

2024.12

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量表

2025.6

最终成果(限3项)

基于TPACK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

研究报告

2025.9

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集

案例集

2026.6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课题组全体成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与丰富的研究经历。课题领衔人具有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且主持和参与过多项课题,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课题成员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根据各位成员的研究专长和教学特色,我们进行了科学分工,确定了研究的基本阶段。

其次,课题主持人已经就课题主题开展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确认了研究主题的适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深化,进而依据TPACK理论,系统建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框架,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操作模板,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课题主持人刚刚参与完成的常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高中英语思辨性话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和多元化互动协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基于TPACK的教学设计框架的核心诉求。

再次,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与教师访谈,课题组已经初步了解了中英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现状,提炼出了比较突出的实践难题,包括不了解现有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潜势、缺乏融合技术开展教学设计的意识、不能科学地进行技术与活动匹配、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学习等。经过初步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与教师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有关。可见,前期的调查进一步验证了研究主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外,课题组已围绕“信息化教学”和“TPACK”收集到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研究文献和教学经验总结,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相信,通过课题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讨,我们将能够全面认清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并依据TPACK理论建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框架和策略方法,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重机械应用、轻融合设计的教学问题。

最后,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好的条件保障机制。第一,能够凭借网络资源获取丰富、详实、最新的研究资料。第二,研究成员与校外专家有广泛的联系,能够邀请他们围绕课题推进的关键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获取建议和意见。第三,学校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课题成员每学期将拥有至少一次外出参加专题研讨活动的机会,这位我们研究视野的拓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第四,学校是一所年轻的高中新校,英语组成员大多是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作为数字土族,他们对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态度,有使用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积极意愿。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课堂教学实验空间、时间和人员支持。

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校外专家的引领下,在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下,我们将系统建构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广大英语教师的技术应用实践提供理念上的引领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